华为云sc(华为云SFS)

admin 218 2022-11-17

阿里云服务器优惠多,折扣错,惊喜多,请咨询:www.wqiis.com

本文目录一览:

华为手机降到全球第五,余承东扩权,云和车业务被寄予厚望

编辑 | 周路平

华为的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外界的神经。

一个官方确认的消息是,余承东被任命为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和 Cloud BU 总裁;另一个被官方否认的消息是,华为正在就出售高端手机品牌P和Mate系列进行初期谈判。

调整因何而起?传言又因何而来?核心的关键其实都是余承东。

从掌舵以手机、笔记本、穿戴设备等为核心的消费者业务,再到兼任云与计算这类具有明显TO B特征的业务板块,华为四个一级部门中,余承东执掌其中两个,这意味着他所肩负的职责和业务范围将会有更大的跨度。

另外一个现实是,身兼数职并大权在握的余承东,数年来依靠手机业务大放异彩。但在受到芯片制裁和荣耀剥离后,华为手机业务走到了岔路口。1月28日,IDC公布的2020年Q4全球手机出货量数据显示,华为已经掉到了第五,仅出货3200万部。

以目前的形势而言,华为出售手机业务,并非没有可能。如果“靴子”真的落地,卖掉手机业务的华为,还能干什么?

华为手机会出售吗?

自从荣耀被深圳国资委牵头的财团接手后,有关华为手机业务即将出售的传闻一直未停歇。

最新的传言来自路透社的报道,包括接近事件核心的人士称,华为正在与上海国资委牵头的财团进行谈判,考虑出售高端智能手机品牌P系列和Mate系列。华为随后进行了否认,但考虑到其出售荣耀期间的反复否认和终成事实,这次否认也就多了很多水分。

图/视觉中国

“都要看最后任老板的一念之差。”多位华为中层干部在接受AI 财经 社咨询时反应平淡。这也符合荣耀出售时的情形,传言的细节称,华为出售荣耀也是在最后一刻孟晚舟出面和任正非沟通,才点头同意。

荣耀CEO赵明在采访中也透露,荣耀出售从2020年8月17日就开始谈判了,整个交易过程持续了5个月时间。

体量更加庞大的华为手机,在短时间内达成交易的可能性也不大,当前的重点在于华为是否动了要“割肉”的心思。但事实似乎在不断提醒华为决策者,需要在“卖”和“不卖”中迅速抉择。

多位知情人士对AI 财经 社透露,华为将荣耀出售,根本原因在于如果出现离职潮,员工的股份挤兑将会给华为带来巨大财务压力。而华为通过出售荣耀的方式,业务本身卖了数百亿美元,同时也剥离了近万名员工。尽管需要补偿员工,但华为通过配股的方式,又回笼了大批资金。

相比于荣耀的船小好调头,华为手机的体量更加庞大。早在2019年,余承东就曾表示,华为消费者业务总员工2万多人,华为消费者业务每年吸收的人数在3000人左右。这意味着,假如华为消费者业务陷入停滞,势必带来更大的危机。

除了内部员工离职挤兑,如何让渠道活下来也是个一件大事。任正非在荣耀送别会上说:“分布在170个国家的代理商、分销商,因渠道没有水而干涸,会导致几百万人失业。”

这种现象已经开始出现。多位华为经销商对AI 财经 社说,现在还有少量的手机供应,但供应越来越紧张。而出货量最大的华为nova系列在二级市场还一直在涨价。在华为商城,手机也成了稀缺品,只有Mate30Pro和P40Pro+还有现货,其他手机均显示无货或者需要预约抢购。

近期,华为则加大了市场管控力度,严格限制经销商的串货行为,希望通过延长手机的销售周期,来争取更多的时间。

而荣耀的出售在给华为手机提供样本。荣耀CEO赵明说,包括高通、美光、三星和联发科在内的厂商都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如果华为手机出售,也有很大机会解决供应链危机。

但出售也不是唯一出路。尽管5G手机芯片依然看不到解决的迹象,但华为可以生产4G手机。一位华为员工对AI 财经 社说,5G的推进速度并没有预期的迅速,包括绝大多数下沉市场都还没有部署5G网络。而除了国内,很大一部分海外市场也没有开始5G商用,4G产品依然具有竞争力。

根据媒体此次报道的消息,华为传言出售的两个系列Mate和P系列旗舰机,需要搭载最先进的芯片才会有足够竞争力。但对于其他中低端机型,4G芯片依然会有市场。

4G手机或许将为华为保留火种。据AI 财经 社获悉,华为已经在向供应链下单,重新启动4G手机。而高通也证实,已经获得了美国政府对华为部分产品的许可证,其中包括4G芯片。

缓慢的华为云

“(只有)这种段位的大佬,才能打破我司内部各路山头。”余承东兼管华为云业务的消息出来后,一位华为中层干部对AI 财经 社评价,“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余承东在华为内部一直以悍将闻名。一位接近余承东的人士评价,余承东胆大、直接,敢用人也敢开人,当年接手手机业务时,就赶走了某高管部下的一批旧人。“成功是成功之母,云业务可能真能在他手里做起来。”上述人士称。

图/视觉中国

云业务内部对余承东的到来也抱有期待。一位华为云员工对AI 财经 社表示,这代表着“公司对华为云很重视”。此前不论是做无线产品、海外业务还是手机,余承东都能交上一份亮丽的答卷,因此华为内部人士对余承东评价颇高。

2020年初,云与计算成为华为第四大BG,与其他三大BG并列,可见对其在华为业务版图中地位的重要。而华为云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2017年,华为公开宣布进入公有云,当时阿里云腾讯云已经布局多年,有了各自的山头。但华为的特点是,进入一个领域的目标就是做第一。但成立四年后,华为云仍然与头部云厂商差距巨大。根据IDC的数据显示,2020年Q1华为公有云市场份额为8.6%,位列第三,收入为18.5亿元,而阿里云为122亿元。

华为是一家以硬件设备见长的公司,软件和服务业务并不是强项。两个月前,任正非针对云业务汇报会的讲话中也能看出端倪。在这次讲话中,任正非提到华为云要建应用生态,要像亚马逊一样建立大生态,否则就可能会死掉。

任正非称,在华为云上,公司没有传统硬件设备的优势,华为云面对客户需要商业模式的改变,从卖产品到卖云服务,向亚马逊、微软学习的同时,也要将本身30年的网络积累做成云服务市场独有的优势,开创更大的空间,构建差异化特色。

此次人事调整发出后,华为内部员工论坛心声社区也进行了讨论,其中有人表示:“余总接手后,新业务群主线类似Google模式,转型做各类云服务,而不是走原有的老路。”

此前华为有云、网、端,但三者并没有进行很好打通,余承东一手带起消费者BG,擅长网和端,“将云业务交给他后,从某种程度来说消弭了壁垒,未来能够更好地实现云端协同,做大生态。”

在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师杨光看来,云网融合是一个大趋势,对华为而言,不管是短期求生存,还是长期求发展,让余承东同时接管消费者业务和华为云,体现的就是融合的思路,“对华为来说有可能会开天辟地”。

但余承东带领华为云转型的难度并不小。2020年年初,几位华为云员工对AI 财经 社称,团队内部现在压力很大,尤其是手机业务被打压后,作为“全村的希望”,华为云似乎难以支撑起消费者业务流失掉的超4000亿元的盘子。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最明显的是,云业务自立门户三年多时间以来,一直伴随着公司内外部的质疑。2019年3月,华为最高总裁办签发了一篇来自心声社区的文章,一位华为云一线员工在文章中分析了云业务长久以来的一些问题,包括混乱的概念、品牌宣传、产品体系等。

此前也有华为云的合作伙伴跟AI 财经 社透露,华为云在调整架构之前,公司内部有多个部门做云,客户也不得不面对多个界面、多个云版本,云业务的拉动比较混乱。

针对组织架构上带来的混乱问题,华为云做了几次调整。2020年初,云与计算成立第四大BG,私有云业务也与公有云团队进行了整合。经过三年的调整,华为云才算将这些业务流程更加理顺,理顺后才能更有组织地作战。

而更重要的是,云计算被定位是华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这块土地上能不能长出硕果、抚育出新的业务生态是其使命之一。由于华为以ICT起家,不少人士评价华为做云时,第一印象都是“它是一家硬件公司”,尽管擅长to B和to G,但对应用、软件的理解并不是其长处。

也有云计算行业人士透露过,智慧城市的建设现在进入到建设应用生态的节点上,华为在这方面的理解不如互联网公司深刻,打一些大城市的单的时候优势不大。

在这些掣肘之下,华为云业务想要成为真正的增长引擎,充满挑战。余承东接手后,如何与消费者业务进行云端协同,做大云服务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此外,如何解决长久以来云BG和企业BG的关系,提升效率,也将会影响接下来余承东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车会成为救世主吗?

除了云,车也被讨论众多。尤其是包括苹果在内的 科技 巨头都开始造车时,华为造车的声音频繁出现。

虽然前不久,华为董事会发布了一条语气强硬的决议,其中一条是: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在此之前,华为造车的声音再次响起,甚至传出将与长安 汽车 合作,由余承东负责。

图/视觉中国

华为内部人士介绍说,华为不造车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这一块巨大的蛋糕。华为除了 汽车 车体不做外,目前基本覆盖了智能 汽车 全链条,包括车载5G模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车机映射方案HiCar等。

而且不少人忽略了华为董事会决议在文末的一行小字:“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也就是说,华为在三年内不造整车,但跟车相关的产业都在涉及。这意味着,华为以后要造车,会是非常容易的事。

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曾表示:“从市场角度,我们看到的全是机会。”他认为, 汽车 智能化程度每提高1%,全球 汽车 零部件(除美国外)市场空间可能就会扩大33亿美元;智能化程度和电动化程度同时提高1%,整个 汽车 零部件的空间就会扩大60多亿美元。

早在2009年,华为就启动了车载模块的研发,2013年,华为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但一直较为低调。直到2019年5月底,华为围绕“车”的布局明晰起来。先是成立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事业部,将其提升为一级部门,随后在2020年11月,将智能 汽车 BU划分到消费者业务,由余承东总负责。

此前与 汽车 有关的应用生态隶属在消费者BG下,而车联网、 汽车 部件的研发又在ICT体系下,这次调整理顺了长期以来零散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架构的改变,也让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从原来面向B端的ICT业务,更加转向面向C端的消费者业务。当时就已经反映出华为对消费场景、产业生态的想象。

尽管一再强调不造车,但华为做的是一份不打折扣的“全家桶”。用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话来说,就是“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是华为拥有的技术”。目前看来,华为的“全家桶”提供了从操作系统到自动驾驶平台、从自研芯片到激光雷达、从智能座舱到三电技术的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一位进入到车联网领域的创业者对AI 财经 社表示,华为想把车做大面临的困难并不小。“车厂也有很多阵营啊,那些量很大的比如德系、日系车企让华为进去的概率很低,华为主要是跟国产车合作。”但他也观察到,华为在车上的野心很大,因为它确实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

2020年11月14日,华为与长安 汽车 、宁德时代一起在央视打了一个广告,宣布将共同打造一个高端智能 汽车 品牌,而首款产品即将进入量产阶段。尽管华为还与宝马、奥迪、戴姆勒等一众车企成立了合作,但实际的商业进展乏善可陈。

如果没有更多的车企愿意加入它的朋友圈,那么以华为现阶段对自己的定位“智能网联 汽车 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光靠增量,这个市场当前空间很有限。以Tier 1第一大厂博世做对比,该公司在2019年全年营收为779亿欧元(约为6103亿元),其中主营业务 汽车 事业部为470亿欧元(约为3682亿元)。这个结果看起来与华为此前的消费者业务BG是一个量级,但值得注意的是,博世的营收大部分仍来自传统 汽车 的传统部件,而非增量部件。

汽车 业务已然是华为资源集中的高地。2020年,华为在智能 汽车 BU上的投入超过5亿美元,且在短期内不考虑盈利问题。但未来车能否像华为做手机一样完成从落后到赶超的逆袭,尚难以断言。至少,车这个远水还救不了华为的近渴。

但从业务角度出发,余承东目前三架马车齐驱,负责消费者业务、 汽车 和华为云。如果将这些业务拉到一起看,会发现华为云是一个底座,上面承载了消费者业务,鸿蒙、HMS、消费者云服务、智能 汽车 云服务都跑在华为云之上。

而本身鸿蒙、HMS、鲲鹏都在各自建立生态,但过去他们并没有互相打通。任正非一向讲究一盘棋,此次将余承东放在这个位置上,其意义也是做大生态。

美国的打压,已经给华为的业务生态造成了巨大破坏,而这种局面目前还看不到太多根本上逆转的迹象,这也意味着无论是云还是车,华为都需要加速业务的转型和突破。

简单说说目前国内云市场的现状如何?

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2007年以来,中国云计算的发展先后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市场引入阶段,云计算的概念刚刚在中国出现,客户对云计算认知度较低;第二阶段为成长阶段,用户对云计算已经比较了解,并且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踏入这个行业;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这个时候云计算厂商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厂商们开始从更加成熟优秀的解决方案入手,SaaS模式的应用逐渐成为主流;第四个阶段是高速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偏小,落后全球云计算市场3至5年,且从细分领域来看,国内SaaS市场仍缺乏行业领军企业。

2020年市场规模超1800亿元

近年来,我国云计算,特别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推进,多个城市开展了试点和示范项目,涉及电网、交通、物流、智能家居、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医疗卫生、精细农牧业、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试点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将产生巨大的应用市场。

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保持了逐年较快增长,2020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1922.5亿元,增速34%,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1047.7亿元,相比2019年增长32.74%。

2020年华为云排名私有云运营商第一位

在私有云市场方面,2020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达874.8亿元,较2019年增长35.59%,私有云提供商有望在云计算市场持续高速发展进程中持续受益。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私有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华为云、紫光云等企业在安全性、可控性方面的表现较为优异。

公有云厂商中阿里云占比最高

厂商市场份额方面。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统计,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占据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前三,华为云、光环新网(排名不分先后)处于第二集团;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位于公有云PaaS市场前列。

IaaS为公有云最大分支模块

目前,国内的云计算应用主要是企业计算市场,这里面又分为大企业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大企业客户目前的主要业务是对已有服务器系统的升级,如IBM给中化集团实施的云计算平台,属于企业私有云的建设;中小企业客户则主要是寻求IaaS、PaaS和SaaS服务,其主要目的是节省成本。市场格局上,大企业的IaaS市场主要由IBM、HP等主导,一些系统集成商也涉足其中,如客户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福建升腾资讯有限公司与IT服务提供商神州数码战略合作签约开辟云计算领域;中小企业的IaaS市场主要由原来涉足IDC和CDN的厂商主导,如世纪互联。

以公有云市场为例,2020年,我国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达到681亿元,占中国公有云总体市场的65%,占比相比2019年提升3个百分点,预计受新基建等政策影响,IaaS市场会持续攀高;公有云PaaS市场规模为104.8亿元,占比相比2019年提升1个百分点,在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拉动下,未来几年企业对数据库、中间件、微服务等PaaS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达到261.9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14.47%,增速稍有减缓。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专访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数字化转型是产业经济稳定的关键

“通过600多个项目实践,我们发现已经有30%的项目进入企业核心生产系统,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进入行业核心业务系统,AI正由‘人工’智能走向真正的人工智能。”11月24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论坛上,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叶来在演讲中透露,经过测算,AI进入企业核心生产系统会带来超过18%的盈利和效率提升。

郑叶来强调,站在政企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关口,华为云的目标是要构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通过技术创新助力政企行业伙伴轻松跨越技术鸿沟,帮助政企客户更好地聚焦在业务创新上。

疫情进一步放大政企上云紧迫性,华为云受国际环境变化影响较小

新京报贝壳 财经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云计算在赋能千行百业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郑叶来: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变化,更进一步放大了政企上云的紧迫性。因此,通过推动各行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难题的关键举措。

在此背景下,华为云在“赋能应用、使能数据、加速AI落地”三个方面也做了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提高行业数字化高效创新能力,使能数据治理和运营,释放海量数据价值,推动跨行业的可信数据融合和协同,通过为政企提供完整的云数智融合服务,进一步加速政企智能化升级。

新京报贝壳 财经 :现在华为整体上处于非常特殊的时期,华为云的业务有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郑叶来:从华为来讲,我们知道,云本身是一个软件为主的产品,云的软件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个代码敲出来的。云本质是一个软件产品,不是硬件产品,当然硬件强会发挥更好的性能。

从这个角度讲,华为云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一直讲多样性算力,既是客户选择的结果,也是技术发展的选择。原来做服务器做存储的时候,那是一个一体机,是一个盒子,需要追求极致的性价比,拼命追求制程。到云的时候我们发现,云的前端服务化,就实现了算力的重新定位。因为服务的对象不关心后面用的是什么制程,感受到的只是服务。云的本质练的是什么?练的是团队软件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未来应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把软件能力踏踏实实打造好,真正体现出架构的能力。

新一代AI将结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混合云要实现真正的云化服务

新京报贝壳 财经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迭代的趋势是什么?

郑叶来:AI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两个阶段。知识驱动的人工智能包括知识、算法、算力三要素,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包括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两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深入行业生产系统,解决行业的实际问题。

新一代人工智能则是要把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结合起来,通过同时利用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四个要素,构造更强大的“四位一体”AI。由“三体”走向“四体”,这是AI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新京报贝壳 财经 :很多云计算厂商都在强调混合云,华为如何看待混合云这个新趋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是真正要实现云化的服务,而不是传统的服务。今天我们讲企业数字化、进入智能时代,政企就需要AI、区块链、IoT、大数据等新技术。这种情况下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如果再像以前一样一年交付一个版本、两个版本,就根本玩不下去。

我们今年发布的华为云Stack,就是要重新定义混合云,全新混合云可以持续同步公有云能力,可本地化部署,从资源混合到能力融合,匹配政企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实现用户视角一朵云。目前,华为云Stack已经在全球交付了4000多个项目。面向未来,华为云还将进一步完善混合云的解决方案,满足政企转型的复杂需求。

云市场年交易额超10亿元,华为云要构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新京报贝壳 财经 :华为进入云市场已经三年了,你如何评价过去三年华为云取得的进展?

郑叶来:三年前,我们正式发布华为云。我们有三点初心:第一,把华为在ICT领域的研发投资以云服务的形式变现。第二,把华为30多年积累的各种能力,通过云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客户。第三,为华为自身,包括华为终端云服务、内部IT,提供云底座支撑全球业务发展。

经过3年的持续努力,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华为云已上线210多个云服务,有210多个解决方案服务全球客户,汇聚了150万全球开发者,携手伙伴在全球23个地理区域运营45个可用区。云市场上架应用3500+个,云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

新京报贝壳 财经 :当前的云计算竞争很激烈,你对华为云的市场份额和排名有什么样的期待?

站在政企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关口,华为云的目标是要构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通过技术创新助力政企行业伙伴轻松跨越技术鸿沟,帮助政企客户更好地聚焦在业务创新上,无需在基础设施的选择、升级上浪费时间。而这也正是在新基建时代,华为云之于政企智能转型升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华为云、阿里云、天翼云,谁来撑起政务云的天?

近年来随着政务云用户对资源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其所支撑的业务范围也随之扩大,如今的政务云已经成为数字政府、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基础设施了。据工信部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65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2.35%。

随着政务云市场的逐年扩大,相关的行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当前,政务云市场的参与厂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为代表的基础电信企业;二是以浪潮云、华为云等为代表的传统IT技术企业;三是以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四是以神州数码等为代表的系统集成商。 总之,各类云玩家的背景虽然不同,但对政务云市场却都是势在必得。

难以忽视的G端市场

那么,为何众云服务巨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政务云市场呢?这或许与政务云市场本身的特点分不开。

首先,政务云市场规模巨大。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政务云发展白皮书(2018)》预测,至2021年,政务云将以813亿元规模占国内云计算市场总规模的43.8%,几乎接近于中国云服务行业的半壁江山。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年-2026年中国政务云市场将不断发展,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其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其次,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正助力政务云加快落地速度。 从2017年《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推出,到2018年《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各种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极大地加快了地方政务云的落地速度。

远的不说,2019年6月份云南省政府推出的“数字云南”项目,就将预计的总投资额提到了1033.44亿元,涉及地方政务云项目达到了210个,仅此一个项目就吸引了包括中国移动、华为云、腾讯云等一众巨头前来分食,足见地方政务云项目的吸引力之大。

另外,疫情的到来也进一步催化了政府上云的速度。 据前瞻研究院整理的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2020年中国政务云市场的增速分别为31.3%、25.7%、42.3%,其中2020年政务云的增速就较前两年上升了10多个百分点,不难看出疫情对行业产生的影响。

据悉,在我国现存的334个地级行政区中,已经有235个地级行政区已经建设或者正在招标建设政务云,整体占比可能已经超过70%,放眼未来地方政务云升级还将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华为云一马当先

据IDC发布的《融合创新,走出内卷-- 2020政务云服务运营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华为云在政务云市场占有率达32.2%,蝉联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IaaS)第一。相比去年同期,华为云在占领接近3成政务云市场份额的同时,依旧保持了约20.3%的快速增长,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马太效应。拉长时间来看,这种马太效应是华为长期累积的结果。

首先,其政务云业务起步比较早,因此其在政务云项目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建设经验。 政务云市场客户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务云市场的拓展比一般企业云项目的推进要更严格,云服务企业与地方政府建立信任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先入为主的品牌往往更占优势。

作为ICT运营商,华为一直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国企部门保持着紧密合作,这种合作关系使其在推动国企参与地方信息化建设方面,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而这种角色也对其参与地方政务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于2012年与中石油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共同建立的数据中心项目(智能油田项目),就是其推进地方政务云项目落地的最早例证。

由于起步较早,华为云在政务云市场树立了绝佳的标杆效应,在政务云核心的两大市场华为都占据了领先优势。据公开的2020年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0年头部6家厂商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90%,其中公有云市场头部4家厂商占到了82%,专属云市场头部3家占到了87%。而无论是在公有云市场还是专属云市场,华为云均列居前三的位置。

其次,华为云拥有很完整的云技术生态和渠道销售能力。 在运营能力方面,华为推出的华为云Stack系统,可以帮助客户实现多云多资源池的统一管理,可同时支持华为鲲鹏与x86架构混合部署,具备多级运营运维能力,可灵活适应政企组织架构,实现用户视角一朵云。在服务创新方面,它通过统一的华为擎天架构,可在本地数据中心为客户提供与华为云一致的云服务使用体验,可同步包括AI、大数据、IoT、区块链等10大类云服务技术。

另外,华为云还联合1000+ISV伙伴合作,为政企客户提供2000+联合解决方案,并通过华为云Marketplace混合云专区,让客户在本地管理界面上就可以一键获取海量优质行业应用,由此形成生态级别的云服务体验。

同时,华为云还通过在全国30多个省级行政区建立代表处(本地与区域结合),派驻城市总经理不断下沉攻占地方政务云市场,这也使其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将政务云业务,从几年之前的90多亿做到了2020年的170多亿。这种方法也被后来的腾讯云、阿里云所借鉴,并得到大力推广。

阿里云积极求进

作为国内云市场的龙头老大,阿里云对于政务云这块大蛋糕自然也不会放过。近年来阿里云更是积极展开攻势,对相对头部的华为云、浪潮云等厂商形成直接冲击。

据未来智库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阿里云在政务公有云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23%,相比华为的32%,仅有9个百分点之差了。据中央政府采购网数据显示,截至2020三季度阿里云在中央国家机关云计算采购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50%,已经覆盖了包括人社部、交通部等诸多部门。

除了中央机关之外,阿里云与地方政府部门也达成了多项合作,其目前已经在为北京、浙江、江苏、贵州等多个省市的数字政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了。结合各方面情况来看,阿里云能够在政务云市场加速向华为云、浪潮云等头部追赶,与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应用生态分不开。

一方面,阿里云完整的自研技术体系,能够满足政务行业对IT信息系统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要求。 如阿里云自研的云操作系统飞天系统,可以实现“一云多芯、一云多态”,可以适配X86、ARM等不同技术架构,以及本地云计算、现场云计算节点、边缘云计算等多种场景应用形态。此外,其还拥有自研的架构神农架构、存储系统盘古、自研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自研AI芯片含光800等,这使其得以形成从底层硬件到中层再到应用层的自研产品体系。

庞大丰富的自研技术产品应用,使阿里云能够最大适配复杂政务云场景的应用条件,大大提升政务云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另一方面,随着政务云行业的成熟度提升,阿里云在综合自身安全、PaaS服务、政府数据运营等方面的综合生态能力,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和重视。 相比此前,如今的政务云市场日益开始从“业务上云”向“数据智能”的应用场景转型。如疫情期间大量使用的行程码、 健康 码、国家反诈骗应用推广等各类便民服务应用的出现,都是政务云向应用领域延伸的重要体现。

在此背景下,具备IaaS、PaaS、SaaS、DaaS(数据即服务)等综合云生态体系的厂商,更加受到政府部门的青睐。阿里云凭借在政企业务领域多年的深耕,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云生态体系,这使其在与单一云服务厂商,争夺地方政务云项目上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据目前公开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仅仅阿里云的城市大脑项目就已经在杭州、上海、澳门、海口等十多个城市落地,其他地方项目也在进一步推进中。

天翼云穷追不舍

放眼整个行业,阿里云、华为云固然厉害,但以天翼云为代表的“国家队”,在政企云市场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据IDC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为81.4亿元人民币,天翼云以25.3%的市场份额位居政务云前列。据悉,目前天翼云已经承载了超过20多个省级政务云,300多个地方政务云,并参与了超过10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已成为国内通讯运营商云服务中的领头羊。而天翼云能够走到这一步,与其得天独厚的自身资源分不开。

首先,其云服务“国家队”的身份,使其在获取政府项目方面带有“先天优势”。 虽然说在做政务云项目上,优先考核的还是云厂商自身的技术实力和资源能力,但良好的政商关系和资源对政企项目的获批,也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国企中间为数不多的“几朵云”之一,天翼云始终牢牢占据头部位置,在资源能力不输其他企业的情况下,自然更有希望拿下较为重要的政府订单。

其次,天翼云背靠中国电信这棵“大树”,在接纳地方资源信息与渠道拓展上,明显强于其他云服务厂商。 作为中国三大运营商之一,中国电信的门店遍及全国地方,甚至一路下沉到乡镇一级,这使其对地方政务云项目建设的消息了如指掌,能够较早地掌握先机接触项目资源。与此同时,遍及全国的门店网络使其不必像阿里云、华为云那样另组团队,开拓下沉县市级项目,只需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即可以实现云业务的推广和销售。

最后,有赖于母公司中国电信的鼎力支持,天翼云在技术研发上几乎不设上限,这使其在各类核心云技术领域拥有了顶级云服务商的能力。 近年来天翼云结合自身网络运营商的身份,大力推进云网融合,全面升级天翼云技术,并在最新的4.0版本实现了“一云多芯、一云多态、一张云网、一致架构”的技术能力,这些能力已经与华为云、阿里云等顶级玩家不相上下。

凭借着多方面的强大实力,以天翼云为代表的“国家队”,正在不断缩小与头部云服务商之间的差距。以最新披露的2021年天翼云年营收数据来看,2021年天翼云实现营收279亿营收,已经超过了阿里云前三季度营收的总和(26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天翼云实现了100%的增速,远超阿里云的33%。若照此速度下去,天翼云追赶上阿里云只是时间问题。

一体化成政务云角逐新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政务云市场的逐步成熟,代表全新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方案”,正在成为头部云服务厂商,角逐政务云市场的新焦点。

第一,经过一个很长的建设周期之后,政务云的基础设施上云已经接近完成,接下来转向“整体协同运营”逐渐成为必然趋势。

如上文所述,目前头部的政务云服务商不论是华为云、阿里云还是天翼云,都已经实现了“一云多态、一云多芯”的全场景技术能力和全栈能力,并能够为政企用户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DaaS(数据即服务)的连续体服务的分布式云体验,实现从技术、产品、方案到服务的全栈式链接。这种全新的云服务模式不仅是主要云服务商的共识,还是其对政务云市场状况变化的最新对应。

第二,不论是哪类玩家,回归“用户”痛点来展开服务构建价值才是核心。 对于政府机构来说,数字政府也好智慧城市也罢,其对云服务的核心期望在于实现政府部门管理成本的降低,以及服务职能的转变。因此,在政务云的建设上,政府部门的核心期望,不外乎是在不增加政府人员和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提升政府部门的数字化能力,这也是厂商们参与政务云建设的核心考量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便利、灵活、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政务云建设,才是地方政务云建设的核心诉求所在。而要达到这一要求,相关的云服务商必然需要更为强大的技术实力,一体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种技术要求。

总而言之,无论是市场本身的发展要求还是用户的核心诉求,都使一体化厂商成为了政务云接下来的核心发展方向。而随着各路厂商纷纷介入其中,可以预见关于一体化的云行业竞争将成为接下来的焦点。

华为云是如何快速崛起的?

近日,华为、北京传送科技有限公司(TPCAST)联合完成业界首个5G实验网下Cloud VR业务验证,实现了交互式CG(Computer Graphics)VR内容的实时云端渲染,这对VR产业发展史上来说是一个变革性的进步。

从去年到今年,华为云似乎异军突起,总能在媒体上看到华为云屡创佳绩。

按照华为云官网的资料显示,华为在2010年发布了云战略,时隔三年之后才正式发布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此后四年也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直到2017年3月在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期间,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徐直军宣布成立Cloud BU之后,华为才开始全面发力云计算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可以说华为云真正起步是在2017年,这在竞争激烈的云计算市场已经相当晚了,但是华为云的进步神速确实有目共睹,是不是有很多人匪夷所思呢?

恰逢行业升级的关键期

公有云在全球已经发展有十年时间,第一批客户以互联网企业为主。这一代公有云中,亚马逊、微软、阿里已经有明显优势。但目前市场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是更多的传统企业或是政府机构客户开始往云上迁移,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去改造传统架构,并享受到这些新技术的红利。第二,上一代公有云发展十年,技术、架构都面临升级,特别是在新一轮人工智能大潮的助推下,企业上云成为大势所趋,打造云生态成为云产业的顶层构建目标。

因为客户群的变化和技术的升级,公有云正面临更新升级的过渡期,这正是华为云的机会也是华为云的优势。因为华为早从2012年就成立诺亚方舟实验室,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的研究。2017年,华为宣布成立Cloud BU,并设立EI企业智能产品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应用场景,实现产业化运营,让企业更智能。

目前华为云主要业务包括三大类:为大中型企业做私有云,为中国和全球做政务云以及标准的公有云。云计算从诞生至今,已成为较成熟的网络信息技术,在如今人工智能的热潮下,云计算将融入更多的人工智能,为智慧城市、公共政务、企业、普罗大众等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

因此,华为公有云虽然入局时间不长,但入对了时间点,所以助推其快速发展。

明确边界聚焦云业务

各行各业的大企业经常会犯一个通病:一味竞争,没有节制,没有边界的扩张自己的业务。华为云在为全球企业和政府提供云服务时始终恪守“三不”:不做应用,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

“对于生态伙伴来说,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好我也好,不做股权投资,代表我不跟你竞争。这‘三不’就是做生态的态度。我们的核心价值是提供一个稳定可靠、安全可信、值得信赖的云基础设施和服务,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去做的事情。”3月22日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在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上这样讲道。

华为云不碰数据不等于不懂数据。在数据处理方面,华为云拥有全堆栈技术的积累。在PB级10万亿记录数据规模,多个查询条件下,华为云精准找到目标数据的操作时间可以达到秒级。

拥有这样业界领先的数据处理能力,但却不碰数据,这其中包含三句话:第一句话:华为不用技术的手段在后台获取客户的数据,承认企业的数据主权;第二句话:华为不将客户的数据进行商业变现,永远不强迫企业跟华为交换数据;第三句话:华为将开放自己云和大数据的能力,帮助企业来处理数据,发挥数据的价值。

众所周知,放在公有云上的数据,是整个业界最为敏感的一个话题。而华为从进入第一天就不断强调“不碰数据”,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短时间内赢得大量合作伙伴的信任。至2017年底,华为云的生态伙伴就已经有接近2000家。正所谓“众人抬拆火焰高”,有了这么多合作伙伴的帮助,华为云想不壮大都不可能。

“行动派”的企业文化

了解华为的人都知道,这家公司是一个典型的“行动派”:对要做的事情,不做则已,做就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近年来持续崛起的华为企业业务、华为消费者业务都是如此,如今又轮到了华为云业务。

在任何行业真正决定行业走向的是那些实干家,这也正是华为的文化所在。华为云BU正式成立刚刚一年,不仅向业界展示了它的实力和诚意,也展现了低调、务实、诚信的态度。

2017年12月17日,华为云与拓维信息统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基于华为云,为政府和企业打造九大公有云行业解决方案;2018年1月27日,华为云与用友云联合发布了营销云、协同云、税务云、U8 cloud四大通用企业服务;2018年2月,华为云正式发布了深度学习服务和区块链服务BCS;2018年3月15日,华为云宣布开设香港数据中心,协助企业通达全球,创新未来。

数据显示,华为云的服务从2016年底10大类45个增加到目前的14大类100多个,上线包括制造、医疗、EI企业智能、电商、SAP、HPC高性能计算、IoT等60多个解决方案。自从云BU成立后,华为云的用户数、资源使用量都增长了3倍。

来自IDC的市场报告显示,华为云政务云解决方案位居中国政务云市场厂商领导者区间;FusionCloud私有云解决方案在中国市场多项第一。

上一篇:腾讯云mc(腾讯云mc服务器连不上)
下一篇:华为终端云服务官网(华为终端云服务官网登录)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