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混合云(华为混合云od)

admin 174 2022-11-27

阿里云服务器优惠多,折扣错,惊喜多,请咨询:www.wqiis.com

本文目录一览:

华为混合云是什么

云计算一般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两种模式。

简单讲,混合云计算,简称混合云,是公有云和私有云两种服务方式的结合。

华为hcso是什么

华为云将重点设计、搭建HCSO云平台,并提供HCSO云平台的运维和其生态体系支撑。HCSO全称为HUAWEI CLOUD Stack Online,是华为云推出的混合云解决方案,是华为公有云能力在客户数据中心的延伸。HCSO以一体化全栈方式交付完整的云服务平台,与华为云统一架构,统一API,满足云化业务敏捷开发、按需弹性以及安全合规的核心诉求。

HCSO是最懂政企客户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混合云解决方案,可以提供与华为云一致的云服务体验,支持13大类,80多种云服务。目前HCSO已助力深圳交警、新华社、哈药集团等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实践。

华为公有云有几种登录用户类型

有两种登录类型。

一般云服务分三种,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能够使用的云,一般可通过 Internet 使用,可能是免费或成本低廉的。

这种云有许多实例,可在当今整个开放的公有网络中提供服务,被认为是云计算的主要形态,华为公有云其实就是华为企业云提供商,提供的一种云服务。

企业数字化转型阵痛,专有云真是那枚万能解药吗?一文看懂云计算

这是京东数科的第871篇文章。

云计算与云朵多少有共通之处,云舒卷自如,就如云计算的资源用量,可弹性扩展;云可以随风飘至不同位置,而云计算,大部分时候,用户并不知道数据中心部署在何方,但它切实存在。

这朵云仍在扩张——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20年)》,2019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883亿美元,增速20.86%,预计未来几年的平均增长率仍将保持在18%左右。同年度,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为1334亿元,增速38.6%。

其中有两个数值值得探究,其一,我国的云计算市场规模极大,占全球市场七成左右;其二,增速极快。这意味着,在中国发展了十余年的云计算市场,迎来新的"诸神之战"。

新的战场将会从公有云转移至专有云,未来十年,是专有云的天下。

为何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适宜用专有云来实现?企业应如何选择对应的云服务商?云计算领域玩家又该如何抓住这一波机遇?

当消费互联网早已被定调为"流量红利开发殆尽",新一轮发展红利转向了传统行业,它们在数字化转型期间所产生的计算、数据存储等需求,为云计算带来机遇。报告显示,95%的企业认为云计算可以降低企业的IT成本,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如银行、地产、航空、零售业、制造业、农业,都存在上云诉求。

除了企业自身的需求之外,政策也开始向云计算倾斜。今年,新基建被写入工作报告,央视列举的七大新基建重点中,大数据中心、5G基建、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赫然在列。新基建无疑会大大增加未来的数据存储及计算需求,背后需要云计算作为底座。截止2020年7月,已有20余个省份发布新基建规划,仅广东就提出了5.9亿元的新基建项目。

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内驱,新基建推动为外驱,云计算市场的新一轮爆发,确有其市场底层逻辑。

而从演变趋势来看,目前云计算已经出现了从单一的私有云、公有云形态,向以专有云、混合云为主的多云形态的演进。

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云资源所属的主体:

① 公有云 :由云服务商直接提供云产品与服务,企业需要将数据托管在服务商的数据中心,也因此对数据的掌握力度相对较弱。但其灵活度强,资源用量可弹性扩展,成本也较低。

② 私有云 :云服务商单独为企业构建服务体系,部署机房、服务器,可针对企业方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它更适合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如政府部门,同时部署成本更高,自身还需定期运维。

③ 混合云 :公有云过于开放,数据安全性不足;私有云过于封闭,运维繁琐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数据流通范围受限,于是,混合云将两者相结合。把机密性不高的服务部署在公有云,核心敏感数据部署在私有云,且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用内网专有通道通信。

④ 专有云 :专有云与混合云有共通之处,同样是将数据按机密性进行分级,并分别部署在不同的资源池中。两者的区别是,混合云依然要为企业构建私有云,而专有云是由云服务商直接提供"专供"的云分区,从物理层面隔离出虚拟化资源池。专有云从形式上看更类似混合云,但成本更低。

近两年,专有云市场增速明显。根据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专有云行业发展洞察报告》,2018年时,中国专有云的市场规模为59.2亿元,预计五年复合增长率为56.7%,至2023年时,预计专有云市场将达559.4亿元。

私有云市场规模同样在增长,但相对而言增速已在放缓,根据《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20年)》,它在2019年时市场规模达645亿元,同比增长22.8%,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会在1500亿元左右。

公有云是一块"大蛋糕",几乎已被巨头瓜分完毕,长尾玩家很难弯道超车。中国公有云的市场规模在2019年时为689亿元。尽管目前的增速依然可观——2019年增速为57.6%——但未来公有云的发展依然存在阻力。

首先,数据安全问题。 即便是业内龙头老大阿里云,也出过多次宕机事故,2019年年初,出现IO HANG故障,导致国内大量互联网公司瘫痪,此后又连发两次故障。公有云的客户一般为互联网企业和中小企业,但市场客群变化正在发生,工业、政务、医疗、金融等传统行业加速上云,它们对数据安全、服务可控要求更高,也更青睐专有云、私有云的解决方案。

其次,时延问题。 公有云过往多以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为枢纽,所有数据从海量的终端设备传导至"中心"进行处理,消耗大量带宽资源,也延缓了数据回传,造成时延。为此,云厂商们在企业近场构筑物理和虚拟资源池,把计算能力拓展至边缘侧,提供更迅速的、端到端的边缘云计算服务。在"中心+边缘节点"的生态中,专有云即为近端分布云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天然地符合公有云的变革方向。

至此,专有云市场的发展优势也变得如雨后晴空般明晰。

对比公有云,它能有效解决数据安全问题与时延问题,近端设备部署让访问速度更快,弹性拓展能力又并未减弱;对比私有云,既兼具了其业务架构灵活的优势,又规避了数据孤岛,打通云端与本地数据,实现双向数据传输。

没有厂商不想做增量,为占领增量市场,各厂商转向专有云、混合云;同时基于自身过往优势推出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

看似尘埃已定,进入"后江湖市场"的云计算领域,硝烟再起。

① 华为云、天翼云:推出混合云,满足政企用户弹性扩展需求

私密性、安全性是政务部门、大企业上云首先要考虑的,但安全性最强的私有云在使用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弹性拓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催生混合云使用诉求。

目前,中国电信与31个省,超过236所城市合作,构建省级政务云平台11个,地级市政务云平台则高达100余个。IDC拥有量在国内排名第一,在"2+4+31+X"一省一池全国资源布局下,数据中心已超700个。

在现有政务资源布局下,天翼云的混合云业务转型水到渠成。

华为云更进一步,它直接停止了单一的私有云服务。革新前,华为与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工商银行、应急管理部等过往客户做了沟通,互联网驱动业务飞速变化,用户所需的功能与架构革新很难用一年一次的定期升级来解决,混合云更符合长期使用需求。

但在转型过程中,华为云面对的境况比天翼云更复杂。它起家于私有云,已积累大量私有云相关客户,假如要将现有客户进行混合云升级,成本最低的方式是通过数据通道打通私有云与公有云,但这样的"拼装物",在组件持续叠加、系统多次升级的过程中,研发运维难度上升,大概率会导致体验下滑。

而要做到长期体验的稳定,云服务商需以公有云架构为基础,重新调整体系。大幅革新下,如何证明自己在混合云业务上足以赶超竞对、并维持过往的数据安全优势,是华为云需向客户重点验证的课题。

2016年与2017年,华为云迅猛拓张政府客户,为660座城市建了本地云,放弃单一私有云后,如何帮过往的政企客户做转型,争取其长期支持,会成为华为混合云业务的核心突破点。

② 京东数科金融云T1:提供金融行业解决方案

相较政府业务部门,金融行业的上云迫切度不遑多让。

一方面,传统银行业务受互联网冲击严重,互联网金融正在瓜分市场,用户向线上迁移,《2019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去年只有10.23%的银行业务通过柜台完成;另一方面,金融行业的发展还未触及天花板,理财、保险、证券在中国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从业者有拓荒掘金意。

市场环境决定了,金融企业必须用线上的方式去触达用户。他们的刚性诉求是:和互联网企业一样采用开放架构,易于对产品进行灵活敏捷的调整和修改;同时在用户引流、粘性保持等方面能提供更多支持。

为解决这些痛点,京东数科推出了T1金融云,涵盖金融专有云、数字化运营平台U+、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StarDB等。

从云计算的角度来看,金融专有云保障了数据安全,及弹性扩容。U+平台的"一站式移动研发平台"则以PaaS的形式提供APP、小程序开发的能力,部署周期大为缩短,它还提供APP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性能监控、崩溃问题分析、消息推送等。据了解,该PaaS平台能将开发资源压缩至38%,性能提高50%以上,在其支持下,苏州农商行在几个月内快速上线了网贷系统、智能客服系统、手机银行。

对金融客户来说,它大大降低了中台、APP的开发和运维难度,降低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本。

这当然不是终点,"金融行业解决方案输出者"T1金融云,还提供了更多深度运营服务——"摹略"智能营销决策系统记录用户行为的关键触点,面向多个业务场景提供精细化运营策略,提供A/B测试,可分析并复盘策略有效性。前不久召开的京东全球 科技 探索 者大会上,京东数字 科技 集团副总裁曹鹏还提到了"智能语音外呼机器人",京东数科机器人每日的呼叫量超百万,转化率比人工呼叫高出63%。此外,"鹰眼"短信营销、"良研"用户调研、智能客服、直播、工单系统等解决方案也在提高用户粘性。

它正处于飞速增长期,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金融云市场(2020上半年)跟踪》,京东数科T1金融云发布一年内打下了金融云市场9.5%的市场份额。可以预估,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

③ 阿里云、腾讯云借助过往优势撬动新业务

商业的本质,是依托于过往优势,制造杠杆,撬动更大的利润和市场,华为云如是,阿里云与腾讯云同样如此。

阿里云今年的最大动向是很好的改造了自己原有的产品,与云平台基础相结合,再打造一个数字原生操作系统,进而改造成为企业应用开发平台。如此一番操作,即有利于导流,又顺利将云市场服务下沉至中小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大中型企业,阿里云主推专有云。

腾讯云则提出了物联网生态战略,在 汽车 和智慧酒店领域均有涉猎,用专有云、公有云等产品,为企业升级业务管理体系。它的IoT战略是2B2C的,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于微信流量,替代了打开率低下的各类APP,提高了物联网设备的活跃度。

作为新基建的一环,云计算涌入越来越多的行业,其服务形态也在变得更细化、更落地。

而从用户端来看,采用多个云服务商、多种云形态变得越来越普遍。《Flexera 2020年云状态报告》的数据显示,93%的企业采用了多云策略,87%的企业则采用了混合云策略,受访者平均使用2.2个公共云和2.2个私有云。

多云策略下,催生多网融合需求,即将云跨服务商打通,让同一企业部署在不同云服务商的数据形成交互。目前,天翼云已实现"一线多云",上云后,可利用专线再连接到其它云服务商。

云计算优化的路径没有尽头,多云融合、多网融合正成为新趋势,一旦这一进程完成,云服务商再难借用过往数据沉淀留住客户,竞争最终依然要回归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云计算#

专访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数字化转型是产业经济稳定的关键

“通过600多个项目实践,我们发现已经有30%的项目进入企业核心生产系统,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进入行业核心业务系统,AI正由‘人工’智能走向真正的人工智能。”11月24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论坛上,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叶来在演讲中透露,经过测算,AI进入企业核心生产系统会带来超过18%的盈利和效率提升。

郑叶来强调,站在政企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关口,华为云的目标是要构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通过技术创新助力政企行业伙伴轻松跨越技术鸿沟,帮助政企客户更好地聚焦在业务创新上。

疫情进一步放大政企上云紧迫性,华为云受国际环境变化影响较小

新京报贝壳 财经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云计算在赋能千行百业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郑叶来: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变化,更进一步放大了政企上云的紧迫性。因此,通过推动各行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难题的关键举措。

在此背景下,华为云在“赋能应用、使能数据、加速AI落地”三个方面也做了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提高行业数字化高效创新能力,使能数据治理和运营,释放海量数据价值,推动跨行业的可信数据融合和协同,通过为政企提供完整的云数智融合服务,进一步加速政企智能化升级。

新京报贝壳 财经 :现在华为整体上处于非常特殊的时期,华为云的业务有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郑叶来:从华为来讲,我们知道,云本身是一个软件为主的产品,云的软件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个代码敲出来的。云本质是一个软件产品,不是硬件产品,当然硬件强会发挥更好的性能。

从这个角度讲,华为云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一直讲多样性算力,既是客户选择的结果,也是技术发展的选择。原来做服务器做存储的时候,那是一个一体机,是一个盒子,需要追求极致的性价比,拼命追求制程。到云的时候我们发现,云的前端服务化,就实现了算力的重新定位。因为服务的对象不关心后面用的是什么制程,感受到的只是服务。云的本质练的是什么?练的是团队软件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未来应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把软件能力踏踏实实打造好,真正体现出架构的能力。

新一代AI将结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混合云要实现真正的云化服务

新京报贝壳 财经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迭代的趋势是什么?

郑叶来:AI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两个阶段。知识驱动的人工智能包括知识、算法、算力三要素,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包括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两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深入行业生产系统,解决行业的实际问题。

新一代人工智能则是要把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结合起来,通过同时利用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四个要素,构造更强大的“四位一体”AI。由“三体”走向“四体”,这是AI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新京报贝壳 财经 :很多云计算厂商都在强调混合云,华为如何看待混合云这个新趋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是真正要实现云化的服务,而不是传统的服务。今天我们讲企业数字化、进入智能时代,政企就需要AI、区块链、IoT、大数据等新技术。这种情况下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如果再像以前一样一年交付一个版本、两个版本,就根本玩不下去。

我们今年发布的华为云Stack,就是要重新定义混合云,全新混合云可以持续同步公有云能力,可本地化部署,从资源混合到能力融合,匹配政企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实现用户视角一朵云。目前,华为云Stack已经在全球交付了4000多个项目。面向未来,华为云还将进一步完善混合云的解决方案,满足政企转型的复杂需求。

云市场年交易额超10亿元,华为云要构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新京报贝壳 财经 :华为进入云市场已经三年了,你如何评价过去三年华为云取得的进展?

郑叶来:三年前,我们正式发布华为云。我们有三点初心:第一,把华为在ICT领域的研发投资以云服务的形式变现。第二,把华为30多年积累的各种能力,通过云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客户。第三,为华为自身,包括华为终端云服务、内部IT,提供云底座支撑全球业务发展。

经过3年的持续努力,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华为云已上线210多个云服务,有210多个解决方案服务全球客户,汇聚了150万全球开发者,携手伙伴在全球23个地理区域运营45个可用区。云市场上架应用3500+个,云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

新京报贝壳 财经 :当前的云计算竞争很激烈,你对华为云的市场份额和排名有什么样的期待?

站在政企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关口,华为云的目标是要构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通过技术创新助力政企行业伙伴轻松跨越技术鸿沟,帮助政企客户更好地聚焦在业务创新上,无需在基础设施的选择、升级上浪费时间。而这也正是在新基建时代,华为云之于政企智能转型升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华为发力车联网:80万辆车“云上飞驰”的背后

日前,华为官方公众号《80万辆车“云上飞驰”的背后》,揭秘与中国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商用车企业福田 汽车 在车联网领域的合作细节。

据悉, 福田 汽车 联合华为云搭建了混合云,构建云服务+边缘计算的极简网络,支撑福田业务系统建设,快速满足车联网等业务创新需求,截止2018年底福田 汽车 车联网已接入80万辆车。

《车联网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当前全球联网车数量约为9000万辆,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3亿辆左右,到2025年则将突破10亿辆。

华为表示, 车联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商用车领域尤其如此 。

以下为文章全文:

《车联网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当前全球联网车数量约为9000万辆,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3亿辆左右,到2025年则将突破10亿辆。

车联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商用车领域尤其如此。

一家货车运输企业的负责人每次谈起车辆管理就非常苦恼,偷油、接私活等乱象频发,不同区域的外协车辆也需要调配和管理。接入车联网后,每辆货车每30秒回传一次数据,司机所有的驾驶过程全部显示在系统中,管理问题解决了,车队规模也快速扩大。而通过车联网调度运力,这家企业还为客户提供了最优的物流解决方案。

车联网可以对车辆的销售、金融贷款、使用、售后服务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跟踪车况发现哪些零部件容易损坏,并反馈到设计生产环节进行产品改善,车联网甚至可以预测 汽车 市场走势及经济运行情况。

在福田 汽车 集团副总经理宋术山看来,车企能够将车联网与整车电子电器及整车结构的深度集成,在整车数据采集与控制方面有先天优势,而且车联网产品前装能够保障整车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将主导车联网未来的发展。

打造混合云的业务基石

成立于1996年的福田 汽车 是中国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商用车企业,现已经形成了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 汽车 金融、车联网为一体的 汽车 生态体系。随着商用车进入新的增长阶段,福田 汽车 也提出了“工业4.0“战略,即“一云、四互联、五智能”。

“一云”:福田 汽车 采用”公有云+私有云”的混合云部署模式,公有云负责客户交互数据、车联网数据等面向互联网+内外部ToB/ToC应用的非核心数据,私有云部署包括客户、产品、销售、交易等在内的传统内部核心应用及数据。

“四互联“:通过数据交互实现工厂内部互联、企业运营管理系统互联、企业与产品互联、企业与客户互联。

“五智能”:商业智能、智能管理、智能 汽车 、智能工厂、智能制造。

福田 汽车 计划以车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为基础,利用大数据驱动企业管理智能化,通过智能产品、智能工厂及智能制造实现大规模的客户个性化定制。福田 汽车 集团IT总监辛海明认为,云是整个福田 汽车 运营的操作系统,统一调度所有资源、服务和数据,打通核心运营系统连接工厂、产业链、客户。

最初福田 汽车 的车联网部署在私有云,经过近6年的发展,到2018年初,配装福田车联网的车辆总数已超过60万辆,总数据量达到400TB,每年增量达到36.5TB。随着业务的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网络环境稳定性等需求急剧增加,福田 汽车 开始考虑将车联网系统迁移到公有云。

公有云建立 汽车 连接的桥梁

车联网业务非常适合公有云的模式,一方面本地数据中心资源有限,公有云能够满足车联网业务数据快速增长对资源的要求;第二、车联网大量采用开源组件,公有云能够及时提供社区支撑解决技术难题;第三、公有云能够帮助业务快速弹性扩容,让IT人员更聚焦业务。

为了不影响业务和用户体验,福田 汽车 同华为云从资源、服务、管理等维度进行了整体规划,在公有云上搭建了1:1、同线下完全一致的车联网平台;在测试和切换上双方团队把网络打通,华为云通过专线搭建了高可用的动态BGP双活网络,并定制详细的切换预案,双方协作把每一个时序都演练精确到位,保证万无一失。经过一个多月的充分准备,最终只花费夜间两小时就成功割接完成,在2018年5月正式上线。最终实现了“按需使用,以租代建”,不仅资源节省非常明显,性能还得到大幅提升,“资源发放从之前的天到现在的分钟级别。”辛海明表示。

此外,福田 汽车 基于华为云EI服务整合了生产、销售、服务、售后、物流、质量等全价值链数据,建立分析模型,指导业务从网路布局、热销车型等方面对市场做出精准预测,同时推进客户体验的持续提升。

以维修车辆为例,车辆故障地址、环境、故障位置、救援路径等数据都能快速准确传回,救援过程全程可视,甚至能在故障发生前提前预警,相比人工收集资料和计算,车辆救援费用降低10-30%。

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上海车展,福田 汽车 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车载计算与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互联、智能能源、智能制造和云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开启5G时代商用车全智能化体系建设。此外,双方将构筑福田 汽车 云战略,为各个系统提供安全,稳定、可弹性拓展的云化IT平台。

上一篇:石家庄seo优化网站(石家庄做SEO)
下一篇:阿里云免费邮件推送(阿里云免费邮件推送多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