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金融云(阿里金融云徐敏去哪里了)
本文目录一览:
- 1、抢占金融云市场,腾讯、阿里再对决
- 2、阿里云上线微金融专区提供银行级安全保障
- 3、BAT的金融大数据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 4、一文读懂金融云:59%的金融机构如何抓住升级末班车?
- 5、蚂蚁云创是外包吗
抢占金融云市场,腾讯、阿里再对决
近日,蚂蚁战略配售基金的消息刷爆了金融圈。在配售基金开始发售后的第二天,参与战略配售的5只基金已经有2只售罄,其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而在蚂蚁集团冲击IPO的同时,它的老对手腾讯也在金融领域持续加码,在深圳和兴全证券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进一步扩大了其在金融 科技 领域的生态布局。不过,目前在国内金融云市场中,腾讯还是逊色于阿里。
而在数字化浪潮下,国内的金融云市场开始迅猛增长,这在给金融 科技 领域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的同时,也让金融云市场的竞争加剧。这样的情况下,腾讯云能否抓住数字化经济的机遇,在金融云市场的博弈中追赶阿里,就值得期待了。
抢占金融云市场
随着数字化浪潮来临,国内金融云市场硝烟再起。腾讯、阿里、百度、京东这些巨头,纷纷在金融云市场发力,使金融云市场的战火也越烧越旺。
9月份,京东数科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和蚂蚁集团争夺金融 科技 IPO第一股;百度旗下的度小满金融与北京新发地市场合作,打造了农业与金融 科技 合作的新生态;阿里也与光大银行合作,推动其金融业务的数字化变革。
从这些巨头频频布局金融云市场也不难看出,金融云市场已然成为了云计算厂商新的战场。 而对于一心想要追赶阿里的腾讯而言,在金融云市场取得相对优势,对其至关重要。一方面,腾讯借助微信强大的社交网络用户,推动基于微信生态的微金融渠道、云景开放金融平台等渠道的解决方案的实施;另一方面,腾讯也跟飞虎 科技 等 科技 公司合作,以 科技 推动数字化升级,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从业务布局来看,腾讯依然把微信作为流量入口,以技术推动其在金融云领域的布局。另外,腾讯也将微信的社交势能,作为其在支付领域布局的重要屏障重点发力,并以此迅速扩展其整个金融 科技 业务的规模。
而在腾讯迫切扩展其金融 科技 生态的背后,跟它在金融云市场的尴尬地位不无关系。一方面,支付宝平台不断扩展的生态让腾讯受到了正面的挑战,使其不得不加速布局。另一方面,百度、华为、京东数科这些对手频频发力,也迫使腾讯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前有劲敌,后有追兵
在巨头角逐激烈的金融云市场中,BAT三家之间的较量一直都未停止。但在三家的竞争中,阿里云始终居于金融云基础建设市场、金融云解决方案市场的首位。
据IDC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金融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中,阿里云以19.4%的市场份额居于首位;而在金融解决方案市场中,阿里云也以12.1%的市场份额领先行业,腾讯则以7.2%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三位,紧随其后的百度占据着6.2%的市场份额。
对比之下,腾讯和阿里在金融云解决方案的市场份额相差4.9%,而腾讯领先百度的市场份额也仅有1%,领先优势并不明显。从市场份额不难看出,腾讯在金融云市场的地位十分尴尬,前有阿里这个强劲的对手,后有一直追赶的百度,它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不过,BAT三家在金融云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相差并不大,这就意味着腾讯仍有机会追赶阿里,而对于位居第四位的百度来说,同样也有赶超两家的机会。而对腾讯来说,尽快扩大其在金融云市场的优势,才能在和百度的博弈中奠定更大的优势,同时缩小与阿里的差距。
而腾讯自然也清楚它在金融云市场的地位,因此不断推进其金融云业务的升级,以求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除了和证券企业合作外,腾讯还启动了金腾计划,以开放共赢的合作生态向金融云市场进发。
开启新生态博弈
随着国内金融领域C端市场日渐成熟,C端市场格局也渐渐趋于稳定。这样的情况下,高度分散的B端市场就成了云计算厂商拓展业务布局的关键,而腾讯也不想错失这个机会。
今年举办的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发布了金腾计划,通过技术、资金、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新的金融生态,进而推动金融机构全面数字化转型。在这次会议上,腾讯金融总经理胡立明表示,腾讯云将联合咨询公司、中小型产品公司、大中型ISV等多领域企业,共同加速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从业务布局来看,腾讯发布金腾计划推进金融生态的建设,对其推进B端市场的发展大有裨益。不过,在腾讯加速金融生态布局的同时,它的老对手阿里、百度也在频频发力,这就使得金融云市场的博弈更加激烈。
9月18日举办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的数据技术总监王赛表示,目前阿里将开放行业数据模型、数据化运营、数字化转型咨询领域,以技术推动其金融生态建设;百度也与建设银行合作,扩展其在金融领域的布局。
从百度、阿里的布局来看,两家都垂涎着金融云这个亿级市场。而在阿里、百度两家先后发力的情况下,腾讯也在不断加码金融生态建设,以全面丰富的金融生态建立壁垒,来进一步增强其在金融云市场的竞争力。
能否再造一个“朋友圈”?
在战火猛烈的金融云市场,云服务厂商之间的博弈也异常激烈,但各家在布局方面的优势却不尽相同。
阿里以支付宝为中心,构建了强大的多场景全品类生态系统平台,并广受C端用户的欢迎;百度以AI、云计算技术为核心,和金融、传媒、 游戏 等行业的企业合作,推进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腾讯则以微信平台为入口,以数字化支付、小程序生态和多个领域的企业共同推进其金融生态的建设。
另外,数字化经济也推进了银行行业“上云”,这也进一步加强了银行和云服务厂商的合作,这对腾讯推进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银企合作提供了契机,对加深其在支付领域的生态布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方面的生态布局下,腾讯在金融云市场开始积累了不小的势能。但在巨头云集的金融云市场,腾讯的生态布局能否真正建立壁垒,还是个未知数。
在金融云市场前路未知的情况下,腾讯却在不断加码布局,也从侧面体现了腾讯对金融云市场的重视。不过在云计算市场,虽然腾讯云增势迅猛,但和阿里云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而潜力无限的金融云市场,自然就成了双方志在必得的新战场。
不过在短期内,腾讯想要赶超阿里,还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因而从总体竞争层面来看,未来两者的长期博弈仍将持续下去。接下来增长迅猛的腾讯云,如何继续在金融云市场展开厮杀,阿里云又如何防守值得期待。
阿里云上线微金融专区提供银行级安全保障
阿里云上线微金融专区提供银行级安全保障
阿里云上线微金融专区提供银行级安全保障,P2P行业已成为黑客们新的“掘金地”,如何提升平台安全能力成为全行业面临的难题。下面是阿里云上线微金融专区提供银行级安全保障!
阿里云上线微金融专区提供银行级安全保障1
P2P网络借贷平台在2014年继续高歌猛进。但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以来发生问题的平台就超过200家。在这些热门“死法”中,技术风险异常扎眼。
显然,P2P行业已成为黑客们新的“掘金地”,如何提升平台安全能力成为全行业面临的难题。
1月13日,阿里云宣布金融云微金融专区正式上线,将面向P2P、小贷、典当、担保、众筹等小微金融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云计算服务,其中金融级的安全保障成为最大“卖点”。
据悉,目前已有近50家小微金融客户启动了向阿里金融云微金融专区的迁移工作。截至2014年11月底,国内P2P平台已超过1540家,其中有数百家活跃在阿里云平台上。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已有近165家P2P平台由于黑客攻击造成系统瘫痪、数据被恶意篡改、资金被洗劫一空等。
同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P2P平台在遭遇攻击、网站无法打开时,往往引发投资人对平台跑路的恐慌,产生集中挤兑,间接导致平台“死亡”。
平安董事局主席马明哲曾表示,P2P网贷平台其技术要求不亚于银行,甚至比银行还要高。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P2P网贷平台无论在架构、数据库、安全防范方面,应对黑客的攻击能力几乎为零。
“安全是所有客户的第一个问题。阿里云基于十年积累的攻防技术研发了云盾产品,为客户提供了基于云端的'DDOS防护、主机入侵防护、安全体检、数据库防火墙等一整套云安全服务。”
阿里云金融事业部总监徐敏介绍,金融云微金融专区在数据安全、数据加密、数据使用和审计方面更加严格。
此前证券、基金、银行等大型金融客户专享的同城灾备,将向小微金融企业开放。通过同城灾备服务,客户数据将自动在同城异地机房进行备份,若一处机房出现故障,备份机房可分钟级切换。
此外,微金融云专区还为小微金融企业提供V PN和专线接入服务。与使用公众网络相比,V PN专线服务更利于小微金融企业数据传输的安全和系统管控的顺畅。
跑路事件不断为P2P行业笼罩一层阴影,如何增加公众信任度成为众多平台的困惑。
据了解,阿里云金融云微金融专区采用了云端数据备份技术,具备固定的数据保全机制,使用该服务的P2P平台数据都将完整地予以保存,符合监管部门对于安全性的要求。
“阿里云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帮助推动行业的阳光化和规范运营。”徐敏表示,此前经常曝出的P2P平台恶意删除客户数据的行为将因此受到严格管控,确保用户的数据安全。这也为规范运营的网贷平台提供了一份信用背书。
阿里云上线微金融专区提供银行级安全保障2
微金融专区简介
金融云—微金融专区是阿里云为微金融行业量身定制的云计算服务。针对微金融的行业特点,提供高可用、高级别、低成本、稳定的云计算服务,让微金融企业轻松应对业务增长,没有后顾之忧。
说明微金融行业包括P2P、小贷、众筹等行业。阿里云微金融专区目前已暂停新服务申请,已在用的服务仍继续提供微金融服务。
金融云与微金融专区的对比
金融云是专门为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行业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云平台;微金融云是金融云专门为P2P、小贷、众筹等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的一个子品牌;
两者都提供同城双活的灾备能力;金融云还可选异地灾备,即两地三中心;
金融云有华东1、华东2、华南1、华北2四个地域;微金融只有华东1一个地域;
价格: 金融云相比微金融高30%左右。
微金融专区增值服务
专享高规格物理集群。
同城双活灾备模式,保障应用7X24小时运行,高安全级别的物理集群。
微金融专区客户尊享5Gbps防DDoS特高安全清洗等级。
安全团队会时刻对客户暴露在公网的端口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安全风险,将第一时间通知客户进行修补。
专业的售后工程师团队提供7X24小时不间断的技术服务,超快响应速度,高效处理客户需求。
阿里云上线微金融专区提供银行级安全保障3
9月18日消息,在阿里巴巴2020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推出数字普惠金融平台。
阿里云表示,该平台可以帮助银行像接入电源插排一样,快速进行业务元素、技术元素的对接,有效把控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时面临的风险,进一步解决“不敢贷、不愿贷、不会贷”问题。
普惠金融主要是指银行面向小微企业提供的信贷服务,但长久以来,银行在开展小微业务时常常面临不少挑战,小微企业经营稳定性及抗风险能力弱、又缺乏有效抵质押物,风险不可控;
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小,而银行投入成本高,导致银行不愿贷;小微企业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导致银行在信审环节无从入手,导致银行不会贷。
阿里云表示,其推出的数字普惠金融平台,能够协助银行打造四个能力,即金融服务场景化能力、征信数据化能力,风控模型化能力、业务线上化能力,像电源插排一样,帮助银行实现普惠服务的“即插即用”。
阿里云智能新金融事业部首席架构师张翅表示:“银行业利用金融科技,可以推动业务朝着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
阿里云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希望帮助金融机构提升业务侧的数字化能力,让普惠金融更简单,更可控,更高效。”
权威市场研究机构IDC报告显示,阿里云位居中国金融云市场第一。
公开资料显示,阿里云金融行业客户覆盖60%保险企业,50%证券公司,以及上百家银行客户,其中包括6大国有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商行以及近一半省级农信联社。
BAT的金融大数据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新年开工,李彦宏的内部信就在朋友圈中引发了一波刷屏。内部信中有一个点比较有意思,李彦宏说,“这样一个时代,是很明显的金融创新的新时代” ,这充分表明金融业务将是百度未来的四大方向之一。而他的一句“数据秒杀一切算法”,更是从侧面透露了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百度金融的必杀技。
金融创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数据和金融之间的结合。纵观BAT、京东、小米、万达、平安这些把触角伸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巨头,无一不是在大数据层面上有所布局。大数据和金融相结合,几乎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通用做法。
金融数据都像是煤矿,价值含量、挖掘成本更重要
谈数据必须先谈数据的完整度和价值含量。就像煤矿一样,大数据中的价值含量、挖掘成本比数量更为重要。非结构化数据,就像是有杂质的煤矿,无法直接使用。大数据还需要进行脱敏、提纯、结构化,才能变成可以被直接运用于商业层面的有价值的信息。
金融数据作为专业度要求更高的数据尤为如此。对于BAT三家而言,布局其实都比较完整。2015年年底的时候,阿里集团透露,在阿里数据平台事业部的服务器上,攒下了超过100PB已处理过的数据。
BAT三家公司,数据体积相差不会太多, 三家几乎都有LBS、交易、社交等一系列不同维度数据,只是能力有所区别。比如说,百度有地图、贴吧、糯米、外卖、Uber、携程、去哪儿;阿里有高德、微博、口碑、支付宝、飞猪、优酷等;而腾讯有微信、QQ、京东、新美大等。
三家数据核心优势可以如此简单划分——
百度:基于搜索而诞生的公共数据、需求数据。百度的优势在于数据最全面,数据样本比较复杂,数据的广度和多样性上比较强,拥有核心技术和数据矿山,而且是一座富矿;
阿里:基于淘宝天猫业务而诞生的电商数据、信用数据。阿里的核心业务在电子商务上,数据比较聚集,更容易做分析。这种数据类型的优势在于,更容易变现,挖掘出商业价值;
腾讯:基于微信、QQ诞生的社交数据、关系数据,以及游戏数据,相对较杂。不过,容易分析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从里面挖掘出商业、健康等领域的信息;
大数据领域有这样一种说法——所有的数据都是风险数据。而拍拍贷风险副总裁顾鸣博士之前提出过一个金字塔结构图。
在这张图中,征信数据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往下走是消费数据、运营商数据、社交数据、行为数据以及其他数据。越是靠近金字塔的顶部,大数据在风控领域的应用就会越直接,获取数据的难度随之增加,覆盖率当然会降低;相反,越是靠近金字塔的底部,大数据在风控方面的应用难度就越大,但是数据的数量和覆盖率都会变大。
把BAT三家套入这个金字塔结构中就会发现。阿里的数据离变现几乎只有一步之遥。阿里以电商-支付-信用为三级跳板,针对性很强,数据价值纯度高,金融数据的整合上做的也比较完善,缺点是覆盖面还是不够。不过,这些年来不断收购、入股优酷、微博、高德等一系列企业,阿里数据维度其实也在越来越丰富,也在不断往金字塔的底层下探。
腾讯有社交、行为数据,这些数据不能直接运用,但获取的信息会更丰富。而腾讯目前的大数据策略是先将产品补全,产品后台数据打通,形成稳定生态圈。本阶段先利用大数据挖掘改进自己的产品。后期有成熟的模式合适的产品,则利用自家的社交及关系数据时,开展对大数据的进一步挖掘。
虽说有人认为百度和腾讯很多数据是非结构化数据,在风控上的运用难度较大,很难直接商业化。不过,这些数据恰恰是金字塔最底层的数据。在普惠金融的环境下,互联网全域大数据带来的价值不可忽略。
特别是百度的数据最为全面、完善,覆盖面最广。互联网环境下,每个人都会在网上留下痕迹。因此,位于底层的互联网行为数据覆盖面最广,维度最多样,对破解我国数亿成年人尤其是草根群体的信用空白难题帮助最大。
表面上看这些数据大多数和金融无关,但如果挖掘得当,能够通过建立模型,给用户勾勒出比较准确的画像。让那些看似与风险不太相关的数据在互联网金融风控的场景中体现价值。事实上,百度自然语言识别和深度学习的技术上在三家中也是最强,可以做出基于7个维度28个行业,细分10万+个标签描述用户的属性,加上在数据算法上能力突出,优势非常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还结合更多外部数据,如运营商数据、政府部门公开数据、线上/线下交易数据等,一方面填补现有征信人群的空白,另一方面对业界已有数据进行有效补充,扩大征信范围。
四个角度告诉你,金融大数据到底用在了哪些地方
因为数据维度越丰富,对用户粗颗粒的画像就会越了解。某一个画像的用户到底喜欢什么,都可以一清二楚地了解到。企业也能够面对做很多有针对性的营销。
尤其是在金融领域,企业对大数据掌握越全面,所能涉及到的业务也会越丰富。BAT数据最丰富,在金融业务领域横亘支付、贷款、理财、保险、证券、银行、征信、基金、众筹等各个领域。而小米、京东、万达等企业因为体量、数据等相对而言优势不大,则会在这9个领域中缺失某些领域的布局。
BAT在9个领域的布局,其实都是以大数据为核心串联在一起的。无论是征信、风控、消费金融、财富管理都或多或少运用到了大数据。
1、大数据征信:在个人征信领域,目前是金融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基于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消费行为、社交行为、搜索行为等产生的海量数据,其价值并未被充分挖掘,个人征信在大数据的采集和信息挖掘上面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阿里的芝麻信用在其中算是最会玩的。芝麻信用几乎打通了用户的身份特质,行为偏好,人脉关系,信用历史,履约能力等各类信息。这恰恰是因为接入了电商、支付、社交等各类数据维度。
2、大数据风控:大数据风控目前应该是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最成熟应用,相对于智能投顾、区块链等还在初期的金融科技应用,大数据风控目前已经在业界逐步普及。目前,美国基本上都用三大征信局的信息,最传统的评分基本上都是用FICO来做的。各家平台会尝试着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大数据处理方法。
国内市场对于大数据风控的尝试还是比较积极。特别是大公司,可以将移动互联网的行为和贷款申请人联系到一起展开大数据风控。百度在风控层面上的进展还是比较突出,百度安全每天要处理数十亿网民搜索请求,保护数亿用户的终端安全,保护十万网站的安全,因此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一个很具体的案例就是,通过海量互联网行为数据,比如监测相关设备ID在哪些借贷网站上进行注册、同一设备是否下载多个借贷App,可以实时发现多头贷款的征兆,把风险控制到最低。
3、大数据消费金融:消费金融对大数据的依赖是天然形成的。比如说消费贷、工薪贷、学生贷,这些消费型的金融贷款很依赖对用户的了解。所以必须对用户画像进行分析提炼,通过相关模型展开风险评估,并根据模型及数据从多维度为用户描绘一个立体化的画像。
百度金融的优势在于,通过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合作商户管理平台,为合作商户提供涵盖营销和金融服务的全面管理方案,降低获客成本,解决细分行业的微小需求。一方面可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也能提升金融的安全度。
在大数据消费金融的领域中,腾讯和阿里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在渠道层面上的。正如前文所说的,阿里以电商-支付-信用为三级跳板,针对性很强支付宝接入消费金融产品之后会有较强的渠道作用。而在去年12月,腾讯的“微粒贷”已经接入到了微信支付当中。在消费金融的发展速度上,腾讯速度也不差。
4、大数据财富管理:财富管理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金融服务业中出现的一个新业务。主要为客户提供长期的投顾服务,实现客户资产的优化配置。这方面业务在传统金融机构中存在的比较多。不过因为技术能力不足,大数据财富管理在传统金融机构中相对弱势。
财富管理在互联网公司的业务中也非常流行。蚂蚁金服一开始最为简单的财富管理方式就是余额宝,后来逐渐演化成经过大数据计算智能推荐给用户的各种标准化的“宝宝”理财产品。百度金融相对来说更进一步,是依托“百度大脑”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精准识别和刻画用户,提供专业的“千人千面”的定制化财富管理服务。
金融大数据的孪生兄弟金融云是地基,未来更具看点
大数据和云计算永远都是相伴相随的一对孪生兄弟。金融大数据核心工作包括三方面,即获取数据、建立模型、模型在实践中优化、迭代。而对于金融大数据而言,金融云才是它的地基。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前文中说大数据是煤矿,而金融云其实就是矿井。矿井的安全行、可靠性决定了挖煤的效率和结果。
金融云把底层技术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大量金融模型都是金融云所引入的,如客户模型、产品模型、账务模型等。同时金融云关注金融本身的严谨性和周密性、安全性的考虑。
2016年7月,“腾讯云+未来”峰会上,腾讯云和腾讯金融云都已成为最重点部署的业务。同年9月,百度世界大会金融科技分论坛上,百度金融云正式向业界开放。据时任百度金融研发负责人沈抖表示,百度金融云将通过人工智能、安全防护、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IT系统、支付等六大技术能力给合作伙伴赋能。10月,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金融云负责人则是提出将会和生态合作伙伴、服务联盟为金融行业量身定制推出云增强服务。
大数据必须要跑在云端,而金融大数据更需要和业内其他企业展开数据、支付、业务等一系列的合作。金融云对可用性、安全性的要求严格,比如说对一个高度可控可信的云安全体系而言,基础环境安全、风控与审计、数据安全三者缺一不可。而金融云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一文读懂金融云:59%的金融机构如何抓住升级末班车?
著名经济学家周金涛曾经表达过过一句流传甚广的观点:人生发财靠康波。康波就是康波周期。康波理论的核心是说,无论是个人,还是行业,都有一个发展的周期,有波峰,有低谷,一浪接一浪,如果把握好了这个周期,跟上了行业上升的浪潮,那么就事半功倍。反之,就会有很多的徒劳。
金融云是什么?为什么大家都要争抢这方面的业务?它将如何影响到金融机构、企业与用户?未来将会呈现怎么样的竞争格局?这一篇我们将从技术、业务、市场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解读。
① 技术分解:基础设施+云平台、云应用解决方案
【云计算:生发于谷歌,做强于金融】 云计算概念是谷歌2006年提出,云服务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软件即服务(SaaS)和平台即服务(PaaS)三部分。
应用在金融领域的云计算服务(金融云),是专门为金融机构定制的专有云服务,集合了互联网、行业解决方案和弹性的云计算空间,可以完美的契合金融机构的业务需求。
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是金融云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面向金融行业的云平台、云应用解决方案。利用云计算的技术,金融云将金融机构的数据分散到云,并且可以完成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② 业务分解: 金融云的业务范畴如银行的业务场景、手机应用操作
【世界是金融的,而金融是云计算的】 相比较传统产品,云计算在运算和分发更加容易操作,对于金融机构业务的扩展更有利。比如通过金融云提供的技术支持,可以加快产品研发速度,提供业务快速迭代开发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支持手机银行业务的推进。同时客户在体验端的感受也会更流畅。
随着金融机构的快速转型,以及国际化进程加快,加上庞大的市场需求,对银行 IT 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云计算技术使得银行不需要再去购买多余的数据中心,通过统一管理,就能实现节约运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的目标。
① 从兴起到群雄逐鹿,金融云的发展只用了十数年。
1.0阶段 初始阶段(2013、2014年兴起) 2013年,阿里率先入局。在之后的2016年,腾讯与百度同样布局金融云。2017年末,京东也加入战场,互联网巨头们的入局,让金融云成为了冉冉升起的新兴行业。
2.0阶段 蓬勃发展(2017年爆发式增长) 2017年,金融云开始爆发,大型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开始推出自己的金融方案,开始瓜分外部市场。2018年,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开始跨界合作,行业开始蓬勃发展。
3.0阶段 格局渐成(2020年及以后) 到了2019年之后,行业格局逐渐形成:2019年上半年,IaaS和IaaS+PaaS市场,前10大厂商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
2020年8月,中国金融 科技 行业发布了首个《金融 科技 (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重点发展高新 科技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金融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分析显示, 金融云市场的发展可能三个因素驱动增长 :
有利政策 :云计算作为互联网数据的最佳存储地址,已经受到银监会和央行的认可,银监会要求将基于互联网的数据迁移到云平台;同时央行也针对云计算平台的安全和标准提出要求,并且规划了金融 科技 的发展方向,从而让金融机构可以放心使用云平台。
产业挑战 :金融 科技 正在面临着一种业务和需求倒逼产品的阶段,在金融机构的日常运营中,对于云计算和金融 科技 的需求日益增加,云计算和分布式架构成为了解决业务需求和管理优化的主要工具。
技术创新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助力下,金融云逐渐具备了在金融机构落地应用的条件,成为未来金融业态和服务的新力量。
① 200亿的大盘,但市场仍在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中国金融云市场在2016年时,整体规模为43.4 亿元,并且在2017年提升到80多亿元,而2020年整个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多亿元。
IDC于近日发布《IDC FutureScape: 2020年全球金融行业十大预测——中国启示》:
2022年,40%的银行将会完善云计算服务能力,实现业务的变革;
2024年,80%的中国银行将会使用金融云产品和服务;
2021年,45%的银行,将会拥抱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并且可以为消费者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新的数字化服务。
近年来,随着金融云的快速发展,金融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2019年,中国金融云市场份额已经达到金融 科技 整体份额的9%;并且,在2023年中国的金融云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35.9亿美金。
② 金融云两大阵营——互联网系+银行系
目前在金融云市场主要有互联网系和银行系两大阵营:
出身金融领域的银行系云服务商有更强的专业性,对于金融机构的业务更加熟悉,因此提供的产品更加适用于金融行业落地应用。
互联网系金融云服务商继承了互联网高效的基因,并且更加看重用户体验,可以提供成本更低的云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加快速的完成云服务的搭建。
③ 亿级市场,互联网系增速快
2019年,金融行业垂直云服务商处于市场领先地位,而以腾讯、百度、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云服务增速更快。可以看出,相比于互相竞争,这些金融云的服务商更愿意彼此合作。
① 三大派系金融云,形成市场初步格局
按照金融云供给端主体来分,近年来,中国金融领域的 科技 解决方案,一直由金融行业垂直供应商主导。随着云方案的不断完善,金融 科技 领域应用方向也开始出现便宜,越来越多的服务逐渐向云端转移,而随着BATJ等互联网巨头的入局,金融云市场的初步格局已经确定,可以预测的是,接下来彼此之间的竞争将会逐渐白热化。
一是BATJ等互联网基因的云服务商,二是以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主的云服务商,三是传统软件系的服务商,这三个不同领域的服务商,都将目光放到了冉冉升起的金融云市场当中,并且在这场竞争中三方互有优势。
然而跨界合作也是更好推进金融云应用的方式,互联网巨头们通过与银行业机构和传统软件服务商合作,共同完善金融云生态。如京东数科与神州信息合作;阿里与润和软件通过战略合作;腾讯公司战略入股长亮 科技 ;华为与高伟达合作等。
③ 部署模式多样,业态覆盖丰富
按照部署来分,目前金融云可分为私有云、公有云、行业云和混合云四类:
在公有云模式下,对于用户并没有要求,每一个注册的用户都能够使用公有云服务,主要由平台把控质量;
顾名思义,行业云是离金融机构最近的分类,是由特定的金融机构使用,金融机构用户和云服务商都可以直接控制行业云的计算资源,同时行业云可以完成金融机构在监管和安全等方面的需求;
私有云则由一个金融机构独自使用,资源由该用户独自控制,用户在私有云的使用上有着绝对的自主权;
混合云,则是由以上任意两个以上云组成,这种彼此交叉的方式可以帮助用户更好的取长补短。
③ 云采购"丰俭由人",助力业务增长是王道
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 科技 公司采用了两套不同的模式,金融机构更多的是选用私有云和行业云相结合的模式,而金融 科技 更喜欢部署在公有云上。
对于业务需求更大、技术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来说,混合云的模式可以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技术支持。
对于资金、技术、人才数量都不足的中、小金融机构来说,更适合他们的是已经针对他们业务做好定制化的行业金融云,较大程度上缩减了投入和使用成本。但是对于原本就立足于 科技 的金融公司来说,公有云会是更好的选择,通过自己的技术与公有云平台的服务支持,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完善自己的产品服务,从而实现业务的快速推进。
首先 ,行业标准有待完善。一方面行业监管机构出台了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使用云计算系统,但是后续的监管没有跟上,并没有合规的标准。另一方面,很多机构已经购买的系统,并不支持云计算平台。
第二 ,行业敏感性加剧了对于云计算的安全性挑战。金融行业是与钱最近的行业,因此绝对不能出现失误,因为每一次事故都可能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比如,2018年的阿里云曾经宕机20分钟,结果直接造成了成百上千家的金融机构的业务瘫痪,导致了上亿的经济损失。
第三 ,在数据安全和工作性能的双重压力下,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关于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已经不需要赘述,每一个提供给金融机构的应用都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相比传统的线下存储模式,在云端的数据库更大,同时算力更强,但是对于很多金融机构来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云计算,让他们的心里有些没底。同时,对于网络带宽和网络稳定性的高要求,也需要企业额外投入。
基于金融云,金融机构可以在智能运营、供应链金融、数据风控、消费金融、智能营销等多业务领域展开应用,设计符合市场需要的金融服务产品。
大环境下云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组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将成为金融机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云计算已经成为转型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
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急需拓展等线上业务,比如网上挂号,比如智能语音服务,比如智能客服,比如网上营业厅等众多新兴业务,而金融云解决方案是业务开展的基础。
一个灵活多变且适应性强的云计算服务,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完成目标规划并且可以帮助其分析可执行性与合规问题,轻易完成众多金融方案的数字化转型和推进业务创新。
许多云计算服务商在与金融机构合作时已经将金融云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比如京东数科,基于自身开展金融业务的经验和资源积累,搭建了金融级一站式移动研发平台PaaS平台,针对金融业务的高要求,提供了高性能、高可靠的技术保障。
根据 IDC预测,2022年,亚太地区金融云服务支出将达到95 亿美元,市场前景巨大。
2018年,信通院数据表示,我国金融云已经相当普及,41.2%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使用金融云,46.8%金融机构计划使用云计算,合计将近9成。未来我国金融云的效率将会越来越高。
行业人士预计,2020年后,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快也将会促进企业对云的使用习惯。
随着云业务的扩张,越来越的功能正在被开发出来,比如线上存贷款,又比如线上虚拟营业厅等,在金融云的帮助下,金融机构的服务范畴正在快速外延,也加深了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
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来说,将自己的业务一点点的往线上转移成为了工作重点,并且正在改变以往对金融云的选择,从私有云到以私有云为基础,行业云和公有云为补充转变,加速了云计算市场的繁荣。
在与大型互联网公司和大型银行的竞争中,现在的中小银行产品竞争力弱、相关技术落后、 科技 运营能力和投入不足等,都导致了中小银行的获客困难。而金融云的成熟,将会提高中小银行的技术和服务能力,成为中小银行崛起的有利工具。
随着金融 科技 的大面积落地,监管体系的完善,金融机构已经逐渐减少了对于使用云计算的顾虑,金融机构对于云计算的选择,已经成为了必然。
2019年,IDC发布了金融云报告,报告显示,金融云已经成为了金融 科技 解决方案新的源动力,在金融 科技 解决方案中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10%,远远超过整个行业的增速。
同时,整个行业已经达成共识,将会推动金融云的安全管理体系,云计算的人才培养,以及核心算法的研发。以云计算为核心,提高金融云研发、安全管理能力以及突然事件的应对能力。
金融云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正在与金融机构形成良性化学反应,不断拓宽服务边界,完善云计算的生态,为金融云的发展夯实了地基。
#2020生机大会##金融##云计算#
蚂蚁云创是外包吗
蚂蚁金融云是阿里集团和蚂蚁金服集团推出的面向金融机构深度定制的行业云计算外包服务平台,所以蚂蚁云创是外包。外包是指企业在管理系统实施过程中,将非核心的部门或业务外包给相应的专业公司,相应的专业公司称为该公司的外包公司。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